1. 首页 > 小故事及感悟

杜鹃啼血

     杜鹃啼血
 

     相传,望帝是古蜀国(即今四川一带)的国君,名叫杜宇,他勤于治国,总是想招纳更多的贤人,在他的努力下,蜀国变得美丽富饶。

  有一年,蜀国遭了水灾,望帝非常忧心,一个叫做鳖灵的人很有治水这方面的才干,望帝就任用他为丞相来治理水患。

  鳖灵开凿了许多河道,把水引到东海里去了,蜀国又安宁了。

  望帝认为鳖灵的功劳很大,自己的才能不如他,于是就举行了隆重的仪式,将王位让给了鳖灵,被称为丛帝,他自己则隐居到西山去了。

  一开始,丛帝带领百姓兴修水利,开垦田地,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好事,让百姓过上了快乐的生活。

  后来,丛帝开始居功自傲,变得独断专行,不再听臣民的意见,不再体恤百姓的生活。

  消息传到西山,望帝心疼百姓,吃不好睡不安,三更半夜还在房里走来走去,思考着劝说丛帝的办法。

  最后,望帝决定亲自走一趟,进宫去劝说丛帝。

  望帝动身回宫的消息很快就被百姓知道了,大家纷纷从家里出来迎接他。

  大家都希望丛帝能悔过反省,便纷纷跟在望帝的后面,进宫请愿,结果形成了一支很长的队伍。

  丛帝远远地看见这个阵势,以为望帝带着百姓是来向他收回帝位的,丛帝心慌了,急忙下令紧闭城门,不让他们进城。

  望帝无法进城,靠着城门痛哭了一阵,可丛帝仍然拒不打开城门。无奈之下,望帝失望地回西山去了。

  在西山,望帝觉得自己有责任帮助丛帝清醒过来,治理好国家,他没日没夜地苦苦思索,一门心思要想办法进城规劝丛帝,他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,可都因为不可行而放弃了。

  万般无奈之下,望帝只得祈求上苍,让自己变成一只飞鸟,飞进宫中规劝丛帝。

  上天似乎听到了望帝的心声,让他变成了一只杜鹃。

  那只杜鹃扑打着双翅飞呀飞,最后停在了御花园的楠木树上,高声叫着:“民贵呀!民贵呀!”

  丛帝听了杜鹃的劝告,明白是望帝在善意地提醒他,心中很是愧疚。

  从此,丛帝一改旧习,又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帝王。

  可惜,望帝已经变成杜鹃,再也无法变回原形了。

  ​千百年来,他总是昼夜不停地对帝王们叫道:“民贵呀!民贵呀!”

  可是,以后的帝王没有几个肯听他的话,他苦苦地叫,叫出了血,把嘴巴染红了,还是不甘心,仍然在苦口婆心地叫着“民贵”!
 

  感悟:

  “杜鹃啼血”是一个成语,最早出处:晋·张华注引汉·李膺《蜀志》:“帝称王于蜀,得荆州人鳖灵,便立以为相。后数岁,望帝以其功高,禅位于鳖灵,号曰开明氏。望帝修道,处西山而隐,化为杜鹃鸟,或云化为杜宇鸟,亦曰子规鸟,至春则啼,闻者凄恻。”

  衍生典故:

  唐·白居易《琵琶行》:“其间旦暮闻何物?杜鹃啼血猿哀鸣。”

 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“杜鹃啼血”。

  “杜鹃啼血”(杜鹃:一种鸟,也叫子规、布谷)指传说中杜鹃昼夜啼叫,啼出血来才停止,常用于形容哀痛到了极点。

  望帝忧国忧民,对有功于民的鳖灵拱手让出自己的江山,后来为了百姓疾苦甚至甘愿变成一只杜鹃,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。

  成语告诉人们,奉献精神是一种伟大的品质,正是因为有无数圣贤先哲们前赴后继地为人类做着无私的奉献,人间才会充满了希望,才会变得越来越美好。